上周遇到一位妈妈,她发现儿子小明每次上网课都要先打开微信,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,手机屏幕的微光也会映在脸上。更让人心疼的是,小明的成绩从班级前十掉到二十名,却总笑着说"我跟同学讨论问题"。其实孩子并非故意捣乱,只是在用聊天填补内心的空缺。就像小红,她总在课堂上用表情包代替语言,因为现实中缺乏表达情绪的渠道。
有些家长会直接没收手机,但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。上周咨询的李女士就分享了她的经历,她把儿子的平板电脑收起来后,孩子反而躲在被窝里用手机偷看直播。这种"堵"的方式让孩子更焦虑,反而增加了课堂上的小动作。其实我们可以尝试"疏",比如和孩子约定"聊天时间",把手机放在固定位置,用定时器提醒。
技术手段也能成为好帮手。张爸爸发现女儿总是用"隐身"功能和同学聊天,于是安装了家长控制软件,设置课堂模式后手机自动锁屏。但这种方法需要循序渐进,先和孩子沟通,让孩子理解为什么需要限制。就像王妈妈,她和孩子一起制定了"课堂三不":不刷短视频、不发消息、不看直播,孩子反而主动提出要当"课堂管理员"。
家校沟通同样重要。上周有个案例,老师发现小刚总在课堂上用语音和同学交流,于是私下和家长沟通,建议设置"课堂安静区"。家长回家后发现,孩子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课程内容的不满。通过和老师建立信任,家长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面对课堂聊天这个现象,我们需要用更柔软的方式去理解。就像那个总在课上发消息的小男孩,后来发现他其实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存在感。与其焦虑地制止,不如和孩子一起探索更健康的交流方式。毕竟教育不是单行道,而是双向奔赴的理解与陪伴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