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孩子厌学是因为“被逼疯了”。小林是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,父母把“考上名校”当作人生唯一目标。每次考试后,父母都会用排名和分数线衡量他的价值,导致他把上学当作一场“被审判”的仪式。他开始频繁请假,甚至在课堂上睡觉,直到一次月考后,他对着妈妈说:“你能不能别再问我的分数了?我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。”这句话让父母意识到,他们可能在用标准答案扼杀孩子的自我认知。
当孩子说“学校没意思”时,父母往往会想方设法“充实”他们的课余时间。但张阿姨的做法却值得警惕,她给孩子报了三个兴趣班,周末从早到晚排满课程,结果孩子反而更抗拒上学。原来他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安排,而是被允许“浪费时间”的空间。就像一棵树,如果总被修剪成特定形状,它反而会失去生长的活力。
有些父母把“教育焦虑”转化成“情绪绑架”。李叔叔总是用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来刺激儿子,结果儿子在数学课上突然大喊:“我要变成你嘴里的‘别人家的孩子’吗?”这种话语背后,是孩子对自我价值的怀疑。当父母把教育当成一场竞赛,孩子就会把学校当成战场,而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被理解的港湾。
面对厌学的孩子,父母要学会“看见”而非“控制”。王女士发现女儿总在放学后躲在房间里发呆,她没有强迫女儿学习,而是每天陪她散步。在一次聊天中,女儿说:“妈妈,我想画漫画,但老师说这没用。”王女士没有否定她的梦想,而是带着她去图书馆查阅资料,最终女儿在兴趣中找到了学习动力。这提醒我们,孩子的厌学情绪往往藏着未被满足的渴望。
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变成“听话的机器”,而是帮助他们找到“活着的乐趣”。当孩子说“不想上学”时,父母需要先问自己:“我们是否把学习变成了生存的必需品?”就像春天的种子,如果土壤里只有压力,它永远无法长出花朵。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放下“必须成功”的执念,让教育回归到滋养生命的过程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