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给你们说个事儿,有个13岁的小雨,攥着书包带跟妈妈说:“妈妈,小杰说如果我不跟他们逃课,就再也不理我了。”那声音就跟被揉皱的纸团似的,软绵绵还皱巴巴。这就让我想起咨询室里那些想说又不敢说的家长,青春期碰上“危险友谊”,孩子焦虑,家长也跟着上火啊!
咱先说第一个办法,按下暂停键,让对话像剥洋葱。别一上来就说教,别问“你为啥跟他们混在一起”,改问“最近和新朋友相处有啥特别的事儿不?”有个父亲就这么做了,他不再追问“为啥非要和他玩”,嘿,他女儿反倒主动说起朋友教她抽烟的事儿。这时候,你就像剥洋葱一样,一层一层问:“当时你啥感觉啊?”“要是再来一次,你咋应对?”
第二个办法,用故事当盾牌,让道理长出翅膀。孩子说“他们才是真心对我好”的时候,用这个魔法公式,先讲个故事,再抛个问题。比如说:“上次你说小美帮你补习数学,她真帮你了不?”“上次他们说带你去网吧,真去了没?”让事实说话,比啥说教都好使。
第三个办法,制造“安全距离”,给友谊装个缓冲带。有个妈妈的做法,我老记着了。她跟女儿约定,每周见面超过三次的朋友,得邀请全家去家里做客。这“透明化”策略,既照顾了孩子社交需求,又悄悄筑起防火墙。你也可以提议:“下次他们约你去新开的游戏厅,叫上我一起呗?”
第四个办法,培养“社交雷达”,教孩子做自己的导航仪。带孩子观察朋友圈的“能量值”,画个能量表,把朋友行为分成绿色(正能量)、黄色(偶尔负能量)、红色(持续负面)。有个中学生照着这方法,自己发现总约他逃课的朋友,连他最擅长的篮球赛都故意迟到。这可视化工具,比家长唠叨管用多了。
第五个办法,构建“温暖替代”,让正向社交自然生长。孩子说“没他们我一个朋友都没有”,你就提议:“要不跟我去社区图书馆当志愿者?上次那个画画的小姑娘,听说你也喜欢动漫呢。”有个男孩在烘焙课上认识新朋友后,主动疏远了总带他去网吧的人。温暖的关系,说不定哪天就冒出来了。
深夜咨询室里,小雨妈妈发消息说:“今天女儿主动说要和小杰划清界限,原来约好去网吧那天,她发现小杰在背后说她坏话。”这让我想起心理学里的“认知失调”理论,行为和价值观冲突时,改变就悄悄来了。咱真正能做的,不是斩断所有“坏朋友”,而是帮孩子长一双辨别是非的慧眼,还有说“不”的底气!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