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们想想哈,孩子书包里那作业本,压得肩膀都要断了,走廊里脚步声跟潮水似的。这时候孩子突然来一句“不想上学”,家长那心跳啊,跟校门口铃声一样,直接乱了套!咱总觉得教育就是单方面使劲儿,可别忘了青春期的教室里,全是看不见的“幺蛾子”。
第一步,得蹲下来听孩子说。别一个劲儿问“为啥”,把孩子的焦虑想象成能摸到的沙子。问问“是不是数学课粉笔灰让你嗓子痒痒啦?”“课间操被起外号是不是像玻璃渣扎脚心啦?”孩子说“不想见某个同学”,别着急分析对错,先搞清楚他社交里的“雷区”。说不定就是午餐时半块饭团被抢了,或者值日表上污渍擦不干净。
第二步,把焦虑这块“马赛克”拆开。把“不想上学”这破碎拼图变成能拆的零件。问问“是怕被提问时冒冷汗,还是担心校服拉链在升旗仪式卡住?”用玩游戏的想法对付恐惧,就像把暴风雨拆成雨滴。问问“要是把最害怕的瞬间录成30秒视频,配啥BGM合适?”
第三步,给孩子搭个认知的“脚手架”。孩子说“所有人都讨厌我”,别来句“别多想”把他情绪浇灭,问问“要是这是部电影,导演想表达啥?”作业像刑具,咱就说“给每道错题画个表情包,看看它们在笑啥。”把压力变成创作,就像给迷路云朵画个指南针。
第四步,设计个慢慢回学校的计划。别直接把孩子扔到闹哄哄的教室,要像调色盘一样加点安全的东西。先去图书馆闻闻书味儿,再去操场角落数数落叶,最后去老师办公室假装借橡皮。小成就都值得庆祝,哪怕就盯着黑板写了三个字。
第五步,织个支持网。别单干,让班主任当个树洞,体育老师成盟友,便利店阿姨的关东煮给孩子勇气。整个世界都变温柔了,教室铃声就成邀请函啦。
教育可不是直线冲刺,是个弯弯绕绕的迷宫。孩子说“不想上学”,可能是提醒咱,有些成长得先往后退三步,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。那些藏在书包里的害怕,在理解的阳光里,会变成会飞的蝴蝶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