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这样的情况,家长需要先放下焦虑的执念。记得有位母亲曾哭着说"孩子成绩下滑我就疯了",却不知道她过度的反应正在摧毁孩子的信心。当孩子说"学不进去"时,不妨先问"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吗",而不是直接质问"怎么又没写作业"。就像朵朵的妈妈,当发现女儿把课本涂鸦时,没有责骂,而是和女儿一起画了漫画书,结果发现女儿对绘画的热爱远超数学,最终调整了学习方式,让成绩和兴趣同时提升。
学校教育也需警惕"唯分数论"的陷阱。有位老师分享过,班里总有一个男孩在课堂上玩手机,但当老师发现他其实是用手机查学习资料时,反而鼓励他组建学习小组。这种转变让男孩的成绩提升的同时,也找回了学习的主动性。教育者要学会观察细节,发现孩子"厌学"背后的真实需求,比如对某门学科的恐惧,对社交关系的焦虑,或是对自我价值的迷茫。
家长和老师要共同搭建"安全网"。有位父亲发现儿子沉迷游戏后,没有没收设备,而是和儿子约定"每天玩一小时,其余时间完成学习任务"。当孩子完成目标时,父亲会陪他打游戏,这种双向的激励让儿子逐渐找回学习动力。关键是要让孩子感受到,学习不是孤立的战场,而是有支持的旅程。
每个孩子都像独特的种子,需要不同的浇灌方式。有位初中生因为父母总比较,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补习班,结果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。当家长调整了"比较"的模式,转而关注孩子的进步,孩子反而开始主动学习。还有位高中生因父母过度关注成绩,把所有爱好都放弃,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,用学习成果来支持自己的兴趣发展,重新找到了学习的意义。
教育不是一场短跑,而是一场马拉松。当孩子说"不想上学"时,或许是在提醒我们:需要调整教育方式,需要重建沟通桥梁,需要唤醒内在动力。就像春天的种子,只有在合适的土壤里,才能破土而出,茁壮成长。家长要做的不是强迫孩子学习,而是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,用理解和陪伴,让教育回归本质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