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有位妈妈找到我,她每天早上都在催促儿子去画画班,孩子却反复说"喉咙痛""肚子不舒服"。后来才知道,孩子其实对画画没兴趣,只是害怕妈妈失望。这种"假性抗拒"在儿童中很常见,他们用身体不适来逃避心理压力,让家长误以为是孩子真的不想学。
另一个案例是小红,她坚持要上舞蹈班三个月,却在某天突然说"不想跳了"。家长追问原因,孩子才说:每次排练都要反复练习基本功,老师总说"你动作不标准",让她觉得自己永远不如别人。这种"自我否定"的恐惧,往往比对兴趣本身的排斥更严重。
有些孩子会用"我朋友都不去"作为理由,比如小杰。他的钢琴老师发现,孩子其实是因为在课堂上感到孤独,才故意找借口逃避。家长若只关注表面的拒绝,很容易错过孩子真实的情感需求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当孩子说"我不喜欢这个"时,可能只是对课程安排不满。像小雨妈妈发现,孩子每周要上四次课,每次两小时,导致周末几乎没时间玩耍。这种时间冲突会让孩子产生"被绑架"的感觉,进而抗拒参与。
面对这种情况,建议家长先放下"必须上兴趣班"的执念。可以尝试用"试听体验"代替强制报名,比如让孩子先参加一次免费体验课,观察他们的真实反应。像小明妈妈那样,发现孩子对编程课感兴趣后,主动减少画画班次数,反而让孩子的学习热情高涨。
建立亲子对话的"安全空间"很重要。当孩子说"我不想去"时,可以先问:"你觉得这个课程里最让你不舒服的是什么?"而不是直接批评"你怎么这么不听话"。就像小红妈妈那样,通过开放式提问,发现孩子更在意的是老师的评价方式。
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也很关键。如果发现孩子每次上兴趣班后都闷闷不乐,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课程是否适合。像小杰爸爸那样,发现孩子在舞蹈班总是低着头,后来才意识到孩子需要的是更多鼓励而非纠正。
其实每个孩子都像未完成的画作,需要我们用耐心去勾勒。当孩子抗拒兴趣班时,不妨问问自己:是课程本身有问题,还是我们过度强调了"必须学"的价值?就像小雨妈妈那样,把兴趣班的频率从每周四次调整为两次,反而让孩子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。
教育从来不是单行道,当孩子说"我不想去了",或许正是在向我们传递某种信号。与其焦虑地寻找"解决办法",不如把这当成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契机。就像小明妈妈那样,通过和孩子坦诚对话,发现孩子其实更喜欢自由创作,最终调整了学习计划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他们的抗拒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的故事。当我们放下"必须上兴趣班"的执念,用更开放的心态去倾听、观察和理解,或许能发现更合适的教育方式。就像小红妈妈那样,通过调整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,让孩子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乐趣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