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"说话时刻"。像小美这样,表面上是课堂上爱说话,实则是对枯燥知识的本能抗拒。记得有个案例,五年级的浩浩每次数学课都会和前排同学讨论"为什么这个公式要这样记",老师多次警告后,他反而在课堂上更紧张。后来我发现,他的数学基础薄弱,每次听讲都像在啃硬骨头,自然想找同学"偷师"。当家长配合老师,为他准备了更有趣的数学游戏,他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课堂上。
有些孩子说话是出于社交需求。去年接触过一个叫朵朵的小女孩,她总在语文课上和同桌分享"昨天我看到的云像棉花糖",老师觉得她扰乱课堂,家长却发现她其实特别喜欢文学。后来我们约定,每天放学前留出10分钟"故事时间",让她和父母分享课堂见闻。渐渐地,她开始主动举手发言,甚至在作文里写道"原来课堂也能像童话故事一样有趣"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有些孩子说话是寻求关注的表现。曾有个男孩叫轩轩,他总在英语课上和同学用拼音交流,老师觉得他不专心,家长却注意到他每次考试都垫底。后来我们发现,他其实渴望被认可,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。通过设计"课堂小任务",让他在完成小目标后获得即时反馈,他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学习上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就像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照料方式。有的需要更多互动,有的需要更丰富的素材,有的需要更温暖的陪伴。作为家长,不妨先观察孩子的"说话时刻",看看是课堂内容不够吸引,还是需要更多情感支持。当我们在理解中寻找方法,那些看似顽皮的行为,往往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契机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