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说说强迫道歉,这简直就是一场危险的“情感绑架”。孩子打翻牛奶不肯说“对不起”,家长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揪着孩子衣领,逼他说那三个字。这场景就像一场微型审判,孩子肩膀绷得紧紧的,眼眶红红的,机械地说“对不起”。咱就想问,这道歉的仪式感,真能修复受伤的关系吗?强迫道歉啊,就是用大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孩子的内心。心理学家发现,被强迫道歉的孩子,以后可能会故意藏着错误,还会搞出“表演型忏悔”,他们把道歉话术背得溜溜的,可根本没理解道歉是啥意思。
再说说真诚的道歉,它可不是个开关,一按就响,它就像一株植物,得有合适的“情绪土壤”才能长出来。这土壤之一就是情绪平复,孩子打碎花瓶,第一反应是害怕,不是愧疚,这时候逼他道歉,只会让他更焦虑,心想“妈妈是更在意道歉形式,还是我的感受啊”。土壤之二是共情能力,4岁的乐乐打翻妹妹玩具,妈妈没马上让他道歉,而是蹲下来问“妹妹现在是不是特难过,她的玩具就像被大怪兽吃了”,乐乐眼里泛起泪花,道歉自然就有了。
咱可以用“故事魔法”唤醒孩子道歉的勇气。孩子更爱听故事,不爱听说教。可以玩角色反转游戏,问孩子“要是妹妹是你,玩具摔坏了,你希望姐姐咋做”,让孩子站在受伤者角度想想。也可以读绘本,像《小猪唏哩呼噜》里,小猪弄脏朋友书包主动道歉,亲子共读时就问孩子“要是你是小猪,咋弥补朋友”。
家长的“道歉示范”可比说教有用多了。妈妈不小心踩到爸爸脚,马上说“对不起,我踩到你鞋了”,这比逼孩子道歉十次都好使。
那啥时候得“温柔坚持”呢?要是孩子老是拒绝道歉,可能有更深层的问题。是不是孩子习惯用攻击来掩盖自己的无助,比如爱打人的孩子,可能是想用拳头说“我需要关注”。是不是家长啥都代劳,让孩子觉得“犯错有大人兜着”。
最后道歉是心灵的桥梁,不是刑具。强迫道歉就像往伤口上撒盐,引导共情才是给心灵松松土。下次孩子不愿道歉,咱就蹲下来问问“你心里啥感觉”,等孩子觉得被理解了,道歉自然就来了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