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种不安往往从某个清晨开始萌芽。或许是昨夜翻动书页的声音惊醒了沉睡的神经,又或许是窗外飘过的乌云暗示着某种预兆。有人会盯着时钟的滴答声数到第三百次,有人会反复擦拭早已干净的笔杆,还有人把草稿纸折成纸船,任其在桌角的水洼里漂浮。这些微小的仪式感,像是给焦虑编织的茧,让人在其中反复挣扎。
心虚的种子却在考后悄然发芽。当试卷被收走的瞬间,大脑突然开始回放所有可能的错误。那些被划掉的错题,那些未完成的习题,都化作尖锐的碎片。有人会盯着窗外的飞鸟数到第七只,有人会用橡皮反复擦拭答题卡上的痕迹,还有人把试卷折成纸飞机,任其在走廊里盘旋。这种自我审视的痛苦,往往比考试本身更难承受。
其实焦虑和心虚都是心灵在提醒我们:成长从来不是一条笔直的路。那些深夜里亮着的台灯,那些反复推敲的解题步骤,都是在为未知的挑战铺路。当呼吸变得急促时,不妨把注意力转移到窗外的光影变化,看云朵如何在天空画出不同的形状;当心虚的浪潮袭来,试着把试卷上的文字想象成跳动的音符,用节奏感重新编织思绪。
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消除所有不安,而在于学会与它们共处。就像春天的野草,即使被压在石缝里,也会在某个清晨顶开泥土。当我们把"紧张"当作成长的养分,把"心虚"视为进步的阶梯,那些曾令人窒息的情绪,终将在时光里化作轻盈的羽翼。毕竟每个在考场奋斗过的人,都在用不安丈量着自己的潜力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