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来说说第一个,别急着贴标签,先拆掉“叛逆”的高墙。孩子要是摔门、顶嘴、夜不归宿,好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:“这孩子咋这么叛逆?”心理学家发现,给孩子贴“叛逆”标签这事儿,就跟给伤口撒盐似的。孩子越被说叛逆,就越要用行动证明自己真叛逆。咱把“他叛逆”换成“他需要被看见”试试,你会发现,那个故意把校服穿反的孩子,可能就是想证明“我有选择权”;那个拒绝沟通的少年,说不定正用沉默对抗你的唠叨呢。
第二个,叛逆是成长的密码,不是洪水猛兽。有个14岁的小林,连续三天逃课,他妈妈报警后才发现他在游戏厅打工。他妈妈怒吼:“你眼里还有家吗?”小林一下就崩溃了,说:“家里只有你们的期望,我连呼吸自由空气的权利都没有!”这事儿就说明,叛逆其实是孩子突破“安全区”的本能。就像蝴蝶破茧得撕裂旧壳一样,青春期叛逆说明孩子的独立意识正在觉醒呢。咱别用“必须听话”的铁链绑着孩子,不如用“我理解你的挣扎”的网兜接住他。
第三个,制造“安全岛”,比筑起“高压线”更有效。有个爸爸的教育方法特别有意思,他给15岁的儿子立了三条“叛逆基金”规则:每次顶嘴存5元到“道歉基金”,每次夜不归宿存20元到“自由基金”,每月存满300元能解锁一次“秘密行动”。结果咋样?孩子主动就减少对抗行为了,还开始盘算:“今天顶嘴太亏了,存的钱够买新滑板了!”这规则看着挺荒诞,其实里面有心理学原理,把叛逆变成能掌控的成本,孩子自然就有“止损”意识了。
第四个,用“情绪过山车”代替“冷战冰河期”。16岁的小雨连续一周不吃饭,她妈发现她偷偷吃减肥药,然后就上演了超戏剧性的一幕。她妈说:“我求你别这样!”小雨说:“反正你们只关心我胖不胖!”她妈突然笑出声:“你确定要和一个会为三斤肉哭半小时的妈较劲?”小雨都愣住了,说:“你……你啥时候变得这么好笑?”这场对话一下就让紧张的气氛缓和了。孩子情绪像过山车一样起伏时,咱别拼命刹车,陪他们体验体验“失重感”。用幽默化解紧张,用好奇代替指责,你会发现叛逆背后其实是孩子对快乐的渴求。
第五个,成为“叛逆同盟”,而非“道德法官”。有个教育实验特别值得思考,老师让叛逆学生列出“最讨厌的10条家规”,再让他们设计“理想家庭公约”。结果呢,那些偷穿洞裤的男孩主动提出“每周可穿奇装异服1天”,总逃课的女孩要求“每天必须完成1小时学习”。这说明啥?叛逆少年最想要的是“制定规则”的权力。咱别用“不准”砌墙,不如说:“咱来玩个游戏,你设计3条新家规,我设计2条,最后投票表决。”
结语来啦,叛逆是成长的胎动。孩子开始用叛逆对抗世界,就像春天的种子顶开冻土。咱别用像农药一样的训斥扼杀孩子的生机,做温暖的土壤,让他们野蛮生长,偶尔扎扎你的手也没事,因为那些倔强的枝桠,最后会变成撑起天空的树冠。记住哦,最好的管教,是让孩子在叛逆的风暴眼里,看见你一直张开的怀抱!大家赶紧试试这些方法,看看能不能搞定家里的“小魔王”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