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,闹钟都响第三回了,被窝里那脑袋还在跟枕头“谈条件”呢!这可不是个别人的事儿,好多中学生都得了“时间失重症”。他们就像被按了快进键的沙漏,计划装了满满一肚子,可时间都漏完了,自己还在原地踏步呢!
时间管理一失控,学习习惯也跟着“感冒”。作业本上涂改液印子一堆,不是题太难,就是老想着“明天再做”。课桌抽屉里半瓶牛奶放着,晚自习饿成“狗”的时候,就对着便利店关东煮的热气干瞪眼。这“计划赶不上变化”的魔咒,往往就从被游戏弹幕打断的晚自习开始。
情绪就像坐过山车,课间那是一个大起大落。前一秒还为数学题愁得抓耳挠腮,下一秒手机弹出个短视频,笑得人都快岔气了。班主任一提“自律”,有人条件反射就去摸书包里的零食袋,那零食就是对抗焦虑的“甜蜜炸弹”。午休更离谱,困得眼睛都睁不开,还非要撑着刷半小时小红书,这叛逆藏得深啊!
社交网络都成他们的“第二皮肤”了。现实里就说个“早”“好”,虚拟世界里那可是24小时狂欢不停。班级群里表情包回得比谁都快,老师一问问题,就支支吾吾说不出个完整话,妥妥的“线上活跃分子,线下隐身侠”,社交账户更新得比作业本还勤。
最让人担心的是身体发出的警报。熬夜到凌晨三点,第二天眼皮打架还庆幸“作业赶完了”。体育课装肚子疼,一转身就对着奶茶店甜品柜流口水。这些小妥协,就像把青春的弹性绷带越勒越紧。
这些不自律的事儿,就像棱镜一样,折射出了成长中的困惑和渴望。咱老说他们“自制力差”,说不定得蹲下来听听他们心里没说出口的话,什么对失控的害怕、对完美的焦虑、对自由的向往,都在这些“不听话”的行为里找出口呢。教育这事儿,不是要把这些棱角都磨平,而是要教会他们和自己的不完美和解,在摇摆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。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