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,五岁的朵朵蹲在玄关,正用橡皮泥捏小人呢。她捏出俩歪歪扭扭的人形,说“这是爸爸,这是妈妈”,接着突然把红色橡皮泥人狠狠踩扁,还说“爸爸说妈妈像条蠢鱼”。就这一个瞬间,家庭暴力里最隐秘的那种,已经在孩子心里种下荆棘啦!
咱先来说说情感认知这一块儿,它就像个大迷宫。当爸爸说“你妈连账都算不清”这种话时,孩子就像站在两座晃悠悠的吊桥中间,一边是血脉相连,一边是语言伤害,这两种矛盾的信息可太难消化了。七岁的小宇对着数学作业尖叫,说“我肯定和妈妈一样笨”,这自我否定就像从父母嘴里偷渡到孩子灵魂里的病毒,可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!
语言暴力在孩子眼里还能具象成特别魔幻的符号。十岁的童童把爸爸的嘲讽录下来反复听,发现“废物”这个词说出来像生锈的刀,“没用”像漏气的皮球。这些伤害啊,到了青春期就像突然膨胀的心理肿瘤,太可怕了!
再说说行为模式,在贬低型家庭长大的孩子,会不自觉地当“救世主”或者“复仇者”。14岁的林林每天放学先去超市买菜,就为了让妈妈不被爸爸骂浪费钱,这孩子小小的肩膀扛起了不该扛的道德枷锁,太让人心疼了!而16岁的阿杰在作文里写,想拿爸爸的登山绳把他吊在阳台,让他尝尝被轻视的滋味。这扭曲的正义感,其实就是对情感公平的渴望。
还有性别认知,“女人就该被骂”这种观念,在孩子心里就像畸形的常青藤。18岁的晓雯恋爱时总贬低自己,觉得男朋友说她像妈妈,自己就很糟糕,这哪是什么性格缺陷,就是长期被贬低的后遗症。22岁的程序员陈默相亲时,闻到女生身上的油烟味,就像闻到妈妈被嫌弃的味道,直接崩溃了,这就是童年创伤的气味记忆啊!
咱也有修复关系的三把钥匙。第一把是“语言解毒剂”,爸爸说“我们一起来想办法”,妈妈回应“我需要你支持”,这就像给干涸的河床重新引水。第二把是“情感急救箱”,带孩子看看父母的童年照片,讲讲他们咋从笨小孩变优秀的,能帮孩子重新认识父母。第三把是“角色扮演实验室”,让孩子当调解员,就像10岁的朵朵戴上“小法官”头饰,发现自己还能当爸妈的翻译官呢!
深夜的咨询室里,朵朵把橡皮泥捏成了拥抱的形状。修复被贬低的关系,就像在孩子心里重建一座情感的巴别塔。当父母学会说“我们”而不是“你”,那些被语言冰封的情感,肯定能在理解的暖阳下重新流动起来!
最新评论